当代中国“大哲学”的内涵与特质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趋势深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不断涌现。这要求当代中国哲学进一步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在创新发展中实现“转型升级”,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大哲学”。
何谓“大哲学”?为什么要发展“大哲学”?我国不少学者对此作了探索和阐述。有学者认为,“大哲学”是与“纯哲学”相对的概念,是“纯哲学”理论产生的母体,并随着“纯哲学”的发展而扩展和深化。有学者从“求通”的角度来理解当代中国哲学的“大哲学”转型,认为“大哲学”不遵循任何现成的路径,而是依据自己的目标来调整自己,克服眼前的障碍,在看似不通的地方找到或打开一条通道。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大哲学”不在于其内容之包罗万象或规模宏大,而在于其理论层次的高度、理论底蕴的深度和理论视野的广度。
当代中国“大哲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首先,它自觉把当代中国的哲学问题放在世界哲学发展和哲学各学科互通的语境中来理解,提出和解答的问题既具有历史渊源又具有时代性;其次,它从世界视域和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回答问题,自觉摒弃“一叶障目”的狭隘眼界;再次,它不再把哲学当作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另类学科,而是将其作为渗透于其他学科并为之提供思维方式指导的方法论、认识论、伦理学、逻辑学,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以建构“大哲学”作为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交融,使当代中国哲学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丰富思想资源,从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在进一步弘扬中国哲学传统特色的同时拥有世界视野,更好地推动当代中国哲学创新发展。
以“三突破”为建构当代中国“大哲学”的前提
不破不立。建构当代中国“大哲学”,首先要求我们突破制约当代中国哲学创新发展的认识与实践障碍。具体来说,应着力实现三大突破。
突破哲学二级学科之间的界限。建构当代中国“大哲学”,应突破哲学二级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人为分离,实现其相互贯通与融合。哲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开放系统;自我封闭于一隅,只能说明一些学者对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解比较狭隘。如果把狭隘理解的哲学当作哲学的本质和唯一内容,就无法打开思路,也就不可能进行创新性哲学思考。
突破哲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隔阂。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需要有效交叉对接。历史上伟大的哲学理论,很多是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交叉研究的结果。而今天有些哲学研究者把远离社会科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看作哲学的特点,把哲学研究变成了不断重复概念的游戏,进而把哲学变成了自娱自乐的“象牙塔”。这严重阻碍了哲学的进步和创新。
突破哲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藩篱。一些大哲学家明确指出了哲学对科学发明、知识进步的基础意义和引领作用,认为知识好比大树,哲学是树根,科学是树枝,科学的基础是哲学。同时应看到,科学发展、技术进步也在不断重塑哲学的面貌和特征。没有哥白尼的科学革命,我们不知道康德哲学会不会是现在的样子;没有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对历史的解释可能会有所不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宇宙学、生命医学、神经科学、基因学、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和发明,正在深刻改变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自我、对未来的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必然会对我们的哲学思考产生重大影响。哲学创新是形成新科学范式、新技术突破的前提和条件;同时,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为哲学发展昭示了新方向。谁能最先把握这一新方向,谁就能站在哲学发展的前沿,引领当代中国哲学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