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一整天,我们所有参会者继续享受精神的饕餮之夜。吴总开始逐章带领大家阅读《道德经》。
吴总依据他本人创立的“茶道认知学”理论框架,将全部《道德经》做了重新编排。将81节做出分类、排序,分成了六篇。
上午集中讲解第一篇。
第一篇的主题是“什么是道”,包括10节。吴总指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天下万物皆有对”,他的思考逻辑完全符合“一物两性”的原理。围绕“道”是什么、道的属性、道跟它的生成者的关系等问题,与会者之间展开了讨论,也有多位学者向吴总提问求解。虽然观点分歧依然存在,虽然理论争论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但讨论过程本身带来的思想碰撞是令人深思的,所有参会者都清醒地意识到:学界学人与吴总所代表的实务界人士、传统文化的研习者之间的交流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种认识上的收获直接构成了现代社会交往的共识基础以及现代文明所倡导的“交往理性”。
下午集中讲解第二篇和第三篇。
第二篇的标题是“三大奥秘”,包括了三节,从体例上说是《道德经》的编外部分,从内容上看是“什么是道”问题的补充回答。揭示了“道”运行的规律性特征,从而为“德”做铺垫。
第三篇的标题是“什么是德”。众所周知,“德”在古代通假于“得”,而且从汉语词源上说,一个词的实意内容早于虚意内容,一个词的名词使用早于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依据这个观点,就可以推出,“德”在古代首先不是指“道德”,其次它也不是动词或形容词,“德”是对“道”予以接受后的状态。
吴总的讲解有许多新颖之处,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一,老子也主张“以德治国”,但“德”即“得道”,所以,以德治国就是以道治国;第二,在“道”、“阴阳”、“气”三者的关系中,“道”是本体,化成万物,但实现方式是“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的生成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坚持“对辨参悟”的原理,不拘泥于既有的文字或版本,也不受限于通常的观点,相反,吴总是以“六经注我”的方式来完成“我注六经”,因为他在解读《道德经》之前已经预设了一个基本理论框架,即“茶道认知学”,将此贯彻到整个解读过程,《吴注<道德经>》就完成了。
中国古代经典中,《道德经》被翻译得语种最多,单就是在英语中被翻译的版本也最多,据说多达140多种。今人重读《道德经》当然不是仅仅满足于发古人之幽情,而是要古为今用。注入无人可以替代的丰富且独特人生经历、经营实践而做出的“静品《道德经》”,充分表达了对《道德经》及其作者老子的崇高敬意,在此过程中,吴总本人的思想得到了淬炼,境界得到了升华。